那一幕实在是太惊人了。
有人克制不住地发出惊叹,问道:“哇,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殷怜便笑了笑,说道:“没你们想象得那样困难……上面是一个特制的屏幕。”
“有点像是霍格沃茨的餐厅天花板,但是这个倒立的城市感觉更让人震撼……哇,它还会动。”
“是视频不是图片,当然会动。”
天知道殷怜要用这个时代的原理解释清楚五百年后的技术有多么不容易。好在这群人对这方面的技术都不大了解,也没有追根究底的意图。
如果是碰上专业人士,殷怜也只有用“商业机密”这一理由来强行解释的这仅剩的选择了。
反正只有了解技术的人才会知道技术的差距,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判断出未知技术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材料学这个领域。
接下来殷怜又回答了剧组成员们的一些其他问题。
比如说悬空的平台四周的“深渊”,有人走近了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深渊,反而只是一种质地柔软的黑色台面。问题是,即使凑很近了去观察,也很难辨别出这并非悬空的幽深空间,而是看上去像是空无一物的黑色涂装地面。
对此,殷怜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反射率和折射率都非常低的材料,吸光性一流,所以在特定的环境里看上去就好像很深的洞穴一样。”
布景的豪华度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也因此使众人更有干劲了。
相比地府的场景,一些阳间场景对于殷怜来说就省事多了,直接租用民房就可以。
剧的拍摄比预想中要顺利许多,虽然导演在拍摄之中因为技术上的经验缺失而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是ai助理总是可以拿出许多超出众人预料的解决方案。殷怜也随时可以通过连接ai的视野和听觉来了解现场的情况,以更好地把握形势。
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众演员与编剧对于app的运用。
说到这个,就要说一说目前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常态。一般来说,在很多影视剧的拍摄过程之中,剧本都是边拍边改的。并不是所有剧本都是这样——有些成熟的剧本,在拍摄过程之中往往很少有修改,仅仅只会做一些细节的调整。
这也跟导演的拍摄习惯,以及编导的经验阅历有关。
一般来说,拍摄期间对于剧本的合理修改其实是有益的。因为一部剧的质量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在拍摄之间,谁也不知道这些因素具体会有怎么样的发展,所以随时调整剧本,来使整个交响曲更加和谐其实是一种聪明而且负责的做法。
这也是殷怜为什么在app里给编剧和演员设计一个这样的交流途径的原因。
但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影视剧拍摄时,对于剧本的修改都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远没有那么“合理”及“有益”,很多时候更受编导,演员,资本三个方面咖位和影响力的较量所影响。
殷怜在拍的剧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无论导演还是演员都没什么咖位,只要殷怜不要随意插手,编剧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优化剧本。
舒心的同时,编剧也忍不住有些感叹。
其实他本人年纪大,成名多年,所以写剧本时受到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而且因为剧本本身的类型原因,他创作偶像剧或者ip剧的机会比较少,而像是社会伦理剧之类的作品,演员和投资商都比较有逼数,看中的更多也是剧情,所以他被要求强行给某人加戏的机会不是很多。
但不多,却不是没有。
其中不乏有糟心的遭遇。
而编剧这几天改剧本的时候,就隐隐有了一些想法。app的剧本上,几乎大部分主要演员都提交了相应的人物小传,也对于很多关键剧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可能出于交流的目的,大部分人的一些笔记都是对导演和编剧可见的。这样谁花费了心思,谁对于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入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在这些笔记之中,还有一个专门的项目,就是不同演员对于各自戏份,各自台词的修改建议。有些编剧觉得可以作为参考,有些就显得非常以公济私,而这种修改建议基本上都是公开可见的。
殷怜还给这些建议增加了实名评论,点赞和点踩的选项。话说回来,因为这个剧本只有剧组的人可以进行阅读,所以本身也差不多相当于实名制,其实影响不大。
但是这些功能却更有利于编剧了解现有演员对于剧情的看法和理解。
他看着看着就看出这个软件的妙处了,跟殷怜询问过之后,忍不住就开始在业内的群里聊起了这个软件。
编剧其实有好多业内群,包括以往参与过的没有解散的剧组群,多数都是编剧的编剧群,基本上都是同期的同期群,有导演也有编剧还夹杂着几个比较看好的演员的同好群……他也是有选择性地发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