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黛玉嘲讽他说凡人敬奉天上的星星不过如此,暗示了现代人追星的行为。
但是这位大人因为一直试图推行变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随着时间过去,坊间就有他各种的谣言传出来,比如说说他其实也贪污受贿,说他家里养的狗竟然都吃红烧肉,说他的妻子绣花时绣的牡丹似带龙纹,他可能带有不轨之心……
每次这样的谣言传出,姐妹们就用这事儿来说宝玉,除了宝钗对其读书喜闻乐见,会阻止他人之外,其它人都对宝玉的追星行为并不十分感冒。
宝玉也每每会想法设法为之辩解和开脱。在取得了殷怜的意见之后,黑怀朱特意把这其中的开脱写得较为勉强,并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就让这段剧情带上了些许讽刺的意味。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宝玉在常去的酒楼遇到了个女孩,据说原来是北郊一处庄子上的人,对方不久前刚刚家破人亡,幸好还有一把好嗓子,因此沦落来酒楼卖唱。她亲口告诉宝玉,说自己家是被那位大人觊觎土地,所以逼得家破人亡的。
宝玉虽然并不愿相信,但还是想法设法想要追根究底,结果就听说那女孩被大人的家仆找上门之后,被迫撞柱自杀。他去了酒楼,只见到还带着几分刺眼的鲜红血迹,顿时愤而回家,开始撕书砸砚台。
中间贾政的愤怒,贾母的阻拦姑且都不说。倒是黛玉说他:“之前那么多黑料你都能忍,还辩说都是假料,要么就是人家是有苦衷的,怎么突然就不愿意忍了?”
贾宝玉说道:“我虽然敬仰他,也得是因为他是个值得敬重的人。偶像再大,大不过一个人心里的原则。”
不过过了几天,听说那位大人已经被关押待审,贾宝玉挨揍之后养伤期间,辗转反侧,到底还是想到几件想不明白的事情,求黛玉陪他调查清楚。
黛玉给他做了个参谋,经过层层调查,果然发现了不对劲。原来那歌女根本没有一个被逼死的父亲,是一家欠了赌债的地主老爷和一个母亲重病的乡女做了一对临时父女,受人雇佣做了个局,因为那位大人的变法碍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才受了针对。
这个案子里面明明重重疑点,然后贾宝玉找了几层的官员,发现他们一个个都视而不见,顿时心里边已经了然。
他们回城的时候,就听说大人已经被革职遣返,沦为庶人。贾宝玉去找他,试图告知调查的结果,结果对方却回他一句:“我是清白的,我自己如何会不知道?”
引得两个孩子一阵怅然。
贾宝玉听了,突然又问先前的谣传,大人却认了自己确实有贪污受贿,家里的狗偶尔也分得几块红烧肉,甚至于妻子的手帕……却是绣得全然四不像,因此像什么都说得过去。
只贪污受贿这件事,大人亦辩解道:“和光同尘。若我分文不受,先不说京中的日子过不过得下去,就说这朝廷之中又还会有谁愿意同你共事呢?”
“为官做事,在大不在小,在心不在名。不过,我到底是功力不到家,还是栽了。”
一群孩子读完剧本,不说完全看懂了,但也颇有所领悟。
像是这一集里面,有意思的是,先前贾宝玉为之辩解和推脱的谣言全是真的,而他为之烧书的“事实”却反而是假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暗示了目前追星族的现状和许多政治谣言的典例——不追求真相,不求甚解。
官员的装傻也从另一层面上暗示了从上到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也不是没有正面教材的内容,比如说贾宝玉的那句“偶像再大”,又比如大人的那句“我自己如何会不知道”。
最后贾宝玉又开始悠闲度日,拒绝读书。黛玉看他闲得发慌,吐槽他先前的行径,问道:“你现在又不读书了?”
宝玉回答道:“读书有甚用?”
“你先前不还信誓旦旦,要用读书改变这朗朗乾坤呢?”
宝玉嗤笑:“读书改变不了朗朗乾坤,只能改变我。”
黛玉说道:“就不能有志气一点?便是大人走了,你也可以立下志向,自己来改变朝廷啊。”
宝玉便看向她,也不生气,只是好奇道:“你说这话,是当真的?”
黛玉顿了一下:“倒也不是……”
宝玉便说道:“你是知道我的。我是真个纨绔,可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柳枝儿看完,对一个地方有些疑惑,问道:“林黛玉这样的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吧?”
殷怜回答道:“话是这么说,但这部电视剧我们不按照正统的古装剧来。你就当它是一种戏说吧,我们尽量把一些背景观念设计得接近现代。”然后她很无谓地表示,“反正是同人。”
当然,剧本一共有四十八集,也不是全是像这一集这样比较沉重和社会性的话题。其中比如说贾宝玉扮女装挨揍,贾宝玉拿王夫人的胭脂调色给惜春作画挨揍,贾宝玉拿自己的玉佩抵当五十金为游侠买赎挨揍……别问他为什么老挨揍。
大约是他比较欠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