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 722 章 722(1 / 2)

这故事里很多内容,其实已经不是原著的内容了。比如说王夫人的胭脂就是大有讲究的,虽然名义上是胭脂,其实在剧集里,从剧情对话和配角们的反应可以发现,更接近现代高端化妆品……又或者说,不是胭脂本身像现代化妆品,而是众人对待这些物件的态度更接近现代人。

后人读红楼,都说贾家奢靡无度,其实他们再奢靡,毕竟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所以这种奢靡,很多时候就跟隔岸观火一样,并不能给人带来警醒和触动。

这种内容要让人猛然警醒也很简单,一种是直接把债务数额和消费折合成现代货币,另一种是以更直观更能让普通观众理解的方式揭露这种奢靡之后的“代价”。

后者其实红楼里面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只是手法可能比较隐晦,需要人去自己解读,前者要是真的这么做,反而会显得滑稽和不伦不类。

“古代”和“现代”之间的界限,殷怜还是在努力控制的。

不过情景剧毕竟是含有很大一部分喜剧性质的,所以也不用太过严苛。因此殷怜选择了一种介于严肃和荒诞之间的形式。

她给剧加了一个“穿越者”。

虽然是“穿越者”,但这个人并不是现代网络流行小说里面那种日天日地的主角型角色,更像是一个戏剧之中的旁白,一个观众视角的化身,她对整个红楼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干涉,甚至很多时候会展现出一知半解,大惊小怪,和荒诞以及偏离原作的见解,但是黑怀朱的分寸掌握得很好,让她既参与故事,又游离于故事之外,并以她为媒介,让观众也产生相应的共鸣。

这个角色只是贾府的一个小丫鬟,一个因为知道贾府要抄家,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时候会抄家,因此死活不想进来,又因为家计实在困窘,最后保持着“好死不如赖活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来替贾府打工的小姑娘。

因为心有顾虑,所以小女配做的是给贾府下人跑腿打杂的粗活,赚的钱少,但至少不会受连累。

这个小姑娘戏份的大半段都在惶惶不安,杞人忧天,不过随着时间过去,与众主要角色的熟识和互相之间的影响加深,她渐渐也会开始融入进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局外人。

殷怜觉得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恰好可以用来映射观众——故事开始的时候,观众们只是观众,但是如果一部剧看到结局,很多观众往往都会融入进去,对各个剧中人产生或深或浅的感情,而到了告别的时候,往往是他们融入得最深的时候。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虽然这句话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但是用在这里其实也非常合适。

当然,这妹子也不纯粹只是个工具人,或者说,她工具人得其实也不是特别纸片。黑怀朱多少还是发挥了一下他的正常水准的,所以这个小姑娘虽然很多时候的看法会比较片面和目光短浅,但她也是有自己的优点……或者说共鸣点的。

比如说,虽然穿越了,但这小姑娘活得浑似个时差党和社畜的结合体——当然,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个形容可以说是出乎意料地符合真实情况。不过,如果纯粹只在比较两种定义的共同之处下手,那么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这位“观测者”常年为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前途发愁,日常私下吐槽“同事”和“老板”,并且喜欢把所有自己和他人的消费换算成原来世界的物价。

“观测者”有三个重点情报,需要划重点做笔记的那种,因为在后期的剧情之中用途巨大。这小姑娘在现代最喜欢吃下班回家路上卖的一种火烧饼,租着一个二线城市里不太繁华也不算偏僻的一处一室一厅,穿越前刚忍着肉痛新买了一台配置相当高的游戏笔记本。

为什么这些情报重要呢?

因为这姑娘在观看过程之中负责换算贾府的消费。她会代替观众把贾府的一些重要花费按照粮食的价格基准换算成人民币,然后用“五十个火烧饼”,“十八个月的房租”,“三台高配笔记本”这种表达形式说出来。

是不是很好理解?

殷怜在这里也是动了些脑子的。当然,和黑怀朱一起设计剧情时,用的是夏国本地的例子,比如说火烧变成了雪花筒(一种在夏国很受欢迎的特殊工艺机器制造的爆炸冰淇淋),高配手提变成了个人端,实际带回来的时候,殷怜则重新把细节都修改成了符合地球人认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