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有人怀疑这种名次变化是找了水军刷榜,但这一次真的是多疑了——殷怜对于账号的管理非常严格,网上如今又是风声正严的时候,所以现在的营销公司还真的是不敢乱动。
真正发力的是明星的粉丝团体。
这次是真的没办法。
殷怜对于账号管理严格,很多人都不知道节目组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在哪里,到底有多少人,但也都默认殷怜肯定花费了很多人力在信息管理上。
毕竟网站对于水军账户的辨识准确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不但需要逻辑上的归纳,其实很多时候还需要对于外部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搜集。某种意义上,在很多人的暗中揣测里,殷怜的网站和外头那些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平台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推测不能说错,因为殷怜的数据库确实包含了很多网络上的证据,但也没有网民阴谋论得那么可怕——如果说很多大公司的证据收集都包含了一些侵犯隐私的手段,比如说使用app私下搜集和越权盗取,那殷怜这里就纯粹是依靠超强的智能手段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它没有玩家最害怕被人知晓的信息,就是个人隐私。
举例来说,殷怜这里会有一些信息,比如说哪个ip配合哪个手机号,那条机器码,经常发布哪些非法信息,为哪家工作室工作……但也仅止于此。这些信息关联的人员情报,比如姓名,证件号,网络账号,殷怜都是不收集不调用的。
如果自己网站注册的账号,会有一些用来验证的个人信息,但是主要也是为了保护权益而进行行为模式的“验证”,ai本身会调用信息,但使用这个系统的普通员工是根本连访问的权限都没有的。
也因为网站对于水军的辨识精确度太强,所以一些流量工作室没有办法,只能尽可能调动粉丝群体来进行投票。
然后就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工作室让粉丝进行投票,而由于节目组的投票机制太过复杂,对于账号的管理过于严格,所以为了拉票,很多粉丝就会想方设法拉动家人或者亲属。
而要投票的话,亲属要么出借手机让人投票,要么就看了推荐视频然后帮忙投票。虽然如果是至亲来说,使用前一种操作比较方便,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还是后者的实行可行性更高。
而这个过程之中,由于节目的特殊性质,就出现了一种十分让人意外的情况。
小姑娘推荐母亲去看a的视频,回头问妈妈看了视频投了票没有,妈妈就回答:“看了,投了。给谁投的?给b呀。”
小姑娘惊呆,说道:“我不是让你给a投吗!?”
母亲:“这不是选演得好的吗?明明是b演得好,我投给a不是弄虚作假,睁眼说瞎话吗?”
小姑娘气炸了都还要被母亲拉着做家庭教育,心态都崩了。
而且这种情况发生得还不是一次两次。
甚至有粉丝自己看着看着参赛录像就倒戈的。
这就要说到目前的比赛情况了。
虽然复赛的题目还没出来,但是投票是从初赛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按照赛制来说,每一个人的每一张票其实都是从其他人那里抢过来的。
殷怜虽然不是每天都会去公司,但是定期会在网上开会,也会在有关键工作的日子里去节目组盯着,随时了解情况并调整策略。这天她过去的时候,就发现运营组在那里看什么热闹。
最近这段时间运营组工作过程之中一直有瓜吃,可以说是工作娱乐两不误。
殷怜的ai混迹于整个节目组各个部门的聊天群,对于节目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都了如指掌,也会根据殷怜的预设要求跟殷怜分享各种瓜的信息,所以殷怜对于复赛开始之后出现的八卦也是一清二楚。
首先就要从粉丝群说起。节目组的app开粉丝群之后,人气可以说是疯狂涌入。粉丝群开的时候选手还全是匿名状态,所以就算有选手不乐意人气都被引流到官方粉丝群,但无奈他们不能自爆,自爆了愿意信的人也不多,所以只能尽力通过官方粉丝群来影响粉丝。
而且节目组有个奇葩的规定,就是一个账号最多能加入五个粉丝群,想加第六个的话就必须退掉一个,而且每个账号的个人信息里面都会有粉丝值排名,也只列举前五。粉丝值的由来主要还是投票和留言,而且留言通常会有智能判断,就是夸赞的评论为加分评论,批评贬低的评论是减分评论,甚至这两种评论被点赞所导致的粉丝值变化也是不同的,夸赞被点赞加粉丝值,辱骂被点赞减粉丝值,导致每个账号的粉丝排名能够非常真正地代表用户的立场,很难伪装身份混入其它粉丝群。
粉丝群建立后不久,就有一小部分选手主动联系官方要走了一个或多个管理员权限,但是更多选手并没有费这个心思,有人是完全放手官方进行管理的,而有人偶尔会亲自下场看顾一下粉丝群的氛围,不过也只是管理氛围,并不会组织活动或者洗脑粉丝。
这个过程之中,ai和薛老师也都一直关注着粉丝群的动向和收集数据。
随着时间过去,粉丝群的差异就出来了。
薛老师把粉丝群分成了三个大类,一种是选手本身和粉丝有一定距离的“不交流群”,这种氛围比较冷淡,除了粉丝们自己会偶尔聊天,一开始人少的时候整体的凝聚力很低。一种是选手本身会少量管理粉丝和与之进行交流的聊天群,氛围起来比第一类要好不少,但整体上面没什么阶级感,很快会变成粉丝和作者之间普通的交流群,第三种就是有专人特意引导气氛的“专业粉丝群”,这个就很有技术含量了。
一般来说,这种粉丝群的选手与粉丝仍旧有一定距离,但又有管理者会代替选手进行第二类粉丝群形式的氛围引导,首先让粉丝融入群体,有归属感,然后再把选手树立成某种理念的象征,这种理念也不是固定的,光是参赛选手之中的几个群里面,就有多种引导方式。
有憧憬对象式形式的引导,也有与有荣焉式的引导,甚至还有同仇敌忾式的引导。其实这些引导本身不能说都是坏的,但是出现在粉圈的时候,薛老师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坏的要远远大于好的。
举例来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可以进行三分手段的使用,这是一种合理的“技巧”。但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团队所谓的目标全是捏造,凝聚团队的主要核心就是十分的手段,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薛老师以前也不了解为什么粉圈不能合理使用技巧,后来经由殷怜解释就明白了。说到底,是因为越线没有代价,该被限制的时候没有被限制。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执掌骗局的人和受害者之间有一个信息差。
但是殷怜的一些奇葩规定,却让薛老师发现了对于一些粉丝管理手段的巧妙克制。首先,五个粉丝群的选项让很多粉丝有了多样的选项,并且可以对于粉丝群之间的气氛进行对比,这导致很多人在不适应一个粉丝群的氛围情况下,就会向着另一个粉丝群转移。
而这个过程之中,一些普通的观众会向一类粉丝群聚集,一些喜欢交流或者想要亲近偶像的则会被归属到第二类,而那些本身好胜心更强,喜欢冲锋陷阵的最后都会聚集到第三类。
选手的态度最后会决定粉丝群的整体氛围。有些不擅长交流的选手,如果与节目组派出的管理员进行沟通后确定好群的立场,那么也能控制好群的氛围,但是哪怕本身不擅长沟通和争执的选手,只要能在群里公开稍微表态一下,对ai表示支持,那么ai的管理效率就能提高至少一倍以上,甚至会有粉丝自主出头来帮忙维持秩序。
这一点原来薛老师也是有预期的,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例证。但是在观测节目组的三百多个粉丝群并且发现没有一个不符合这个规律的时候,薛老师的研究算是得到了丰富的论证。
这个过程之中,本身就对于粉丝群的管理有成熟计划的粉丝群不说,光是那种选手本身不出头的粉丝群,薛老师可以明确看出,管理好粉丝群,只需要一个意志的核心(偶像),和一个规则的核心(ai管理员)。
后者只是一个工具人,必须,但是可以取代。前者才是粉丝整体意志的代表。
在没有后者的情况下,前者能不能管理好粉丝还是主要看性格,但是在有后者的情况下,前者还管理不好粉丝,往往就是目的的问题了。
所以有一些选手会故意排挤官方人员,把他们树立成靶子,让粉丝孤立或者排斥他们。对此,殷怜也不在意,只要她把ai的情绪规则设计得完善一些,她们也不会轻易受到这些行为的影响,薛老师需要的只是一个观测窗口,就更不在意了。
只是这其中蕴含的一些行为和问题,让薛老师看得有些触目惊心,怒不可遏而已。
而且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些粉丝团队的活动受限于节目组规则的情况下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其中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一定会更加严重。
这个过程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八卦,比如说有些选手的团队会派人潜伏到竞争对手的粉丝群,煽动情绪和造谣,虽然很快会被ai管理员清除,但是无法阻止他们把这些行为转为隐晦引导和私聊。
当然,因为程序本身的设计,这些内容都可以轻松地被一键举报到节目组,然后很快被禁言,对节目起不了大影响。
整体来说,用户的体验是非常好的。
不止是普通用户的体验好,流量粉的体验也好——听上去可能有点奇怪,节目组的规则处处限制粉圈和营销,为什么流量粉的体验会好?
薛老师分析之后,认为这跟正教和□□的情况相似——其实很早以前,正教和□□无非是作风上的区别,甚至于三大正教也没少过□□式运营,但从什么时候它开始正面操作多过恶性操作呢?
答案是,当它受到法律约束之后。
节目组虽然不是政府,但是流量参加它的比赛就需要遵守它的规则。殷怜通过这些规则限制了粉圈的操作,同时让粉丝可以自由在不同的选手粉丝群流动,正所谓有对比则有优劣,这么流动起来,粉丝们的自由选择权就大了。同时官面规则限定了不道德的操作,比赛的机制导致普通粉丝没有太多的数据可以刷,虽然在网站外一些粉丝还必须做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对于比赛本身的影响却很小,性价比也低,而个人票的价值却变高了,这导致粉头们也要斟酌利害,避免为了不值钱的外部数据而真的失去真实的粉丝支持。
正因为步步受限,所以这次节目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完全违反粉圈规律的现象,今天的八卦就是其中一桩。
在《真象假相》的复赛开始之后,一般的流量或者网红粉还是比较有能量的。毕竟演技这东西,就算知道原理,也不一定能够有深刻的体会。但是人气和粉丝的支持却是实实在在的能量,而且不会很轻易地失去。
所以在复赛的身份揭露之后,一些原本有人气又不介意现真身的选手排名就上得很快,总体的票数多数都是要高于自身实际实力的。
不管被超越的选手明面上是个什么表现,他们的粉丝肯定就不乐意了,所以这几天因为名次的事情,双方的粉丝吵得挺凶的。
这事儿经过商议之后节目组没管,毕竟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眼光就是真理。至于有些选手是否名副其实,则要靠规则和时间来验证。
今天的这个大新闻就是验证的结果了。
某个人气选手名次一路飙升,直到撞上了另一位同样以真面目示人的高颜值人气选手,但是双方的演技实在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么一pk,反而造成了节目组都没有预想到的结果。
颜控都是相当诚实的。
如果说面对一张真脸和假脸,他们更愿意选择真脸,那么当面对两张真脸,而真脸甚至顶着一张比真脸更好看的假脸时,颜控们就动摇得非常厉害了。
其实每个人对于长相都是有自己的喜好的,别人看着觉得好看的自己未必会心动,所以即使面对比偶像更好看的对家时,也未必就会马上跳反。可节目组提供的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层面非常广,不可能全都不符合颜控的审美,这种情况下,很多粉丝群是以这种假象只是荧幕效果,不会出现在现实进行洗脑和说服,但是当各种各样的演出视频看多了,粉丝也未必没有怦然心动,移情别恋的那一瞬间,只是出于对于现实的迟疑和斟酌,最后还是强迫自己坚持立场而已。
种子早就已经埋下了。
所以乍然面对上颜值同样过关,而且同样符合洗脑条件的对象时,真正表演的冲击力就立刻显出来了——名次在13位和14位上的两个选手pk过程之中,一路蹿升的十四号选手一和对方进入pk区域,投票数就猛然停滞,甚至粉丝都有大量跳槽换群的。
说来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所有投票之中,其它一般非流量选手与13号或者14号单独pk投票指数都比较稳定,处于普通观众一个指数,颜控或者粉丝一个指数的一个固定区间,唯有13号和14号的对投,数据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而且夸张的形态。
要知道按殷怜这个投票机制,除了一开始缺乏初始数据的时候,pk的双方有可能出现压倒性的数据比例,当名次正式稳定下来之后,相隔两个名词的选手应该不会出现一面倒的情况。
但是十四号对上十三号,却差不多只能拿到5%的投票,这个5%还包括粉丝和被安利来的粉丝预备役。
这导致十四号撞上十三号,名次就被卡住了,而且因为比赛的特殊机制,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还会时不时地跌落到十五位。
这个现象久了之后,难免引发了网上的热议,就连节目组也都关注了一下,但是节目组这边无疑是有几分看笑话的。
因为这个十三号太给他们找事了。
之前说过,节目组建立官方粉丝群,最大程度地收拢了粉丝,然后再由粉丝自由选择支持哪位选手。按照现在的娱乐圈生态,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俗话说,堵不如疏。规范化追星行为是比较长远的事情,想要更有效,殷怜选择了双管齐下,也就是塑造更多更有能力的“明星”让粉丝进行选择。只是市场大了,选择性多了,粉丝群体的眼光自然也会高起来。
别觉得现在的粉丝都是眼睛长疮,其实除了少数本身有利益牵扯并明知其中水深还试图从中得利的粉头之外,很多人被卷入这个圈子的过程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过程——本身生活比较空虚,缺乏精神依托,然后一些营销手段又让某个流量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甚至只让这么一个流量出现在她的人生里,带着所有虚假但美好的人设。
但凡见识过星辰大海,谁又会喜欢一条臭水沟?
这话说得难听了点,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这跟买东西一个道理,垄断导致狭隘。而如今的一些营销手段,像极了古时候一神教对于民众的洗礼,其实就是通过精神洗脑进行一种垄断,催眠消费者主动地去排斥尝试其它选择,甚至对开眼看世界这件事产生一种被人故意灌输的罪恶感。
《真象假相》的比赛机制其实一直在抑制这种排他性的洗脑,给所有选手建立粉丝群,安排ai进行管理是一条,强制投票前必须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和一对一pk是一条,而换脸技术切割演技和外表更是最关键的一条。
这其实是不利于选手搞营销的。
先前说过,有些选手拿到粉丝群的管理权限之后,会故意在节目组和观众之间制造对立情绪,这行为听上去不可思议,其实理由说穿了反而一点都不奇怪。
一般来说,来观看选秀节目的人多数都是对节目形式有兴趣的观众,选手都是一些有潜质但本身缺乏曝光度的新人,但是在节目进行过程之中,每个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慢慢粉上不同的选手,这是一般选秀节目捧选手的正常流程。
这个过程之中,节目通过能力和观众缘筛选选手达到利益最大化,一些选手与其背后的公司也会试图拉拢节目粉丝,固化为个人粉丝以最大化收益。这个过程之中,节目组的利益和选手的利益其实是有分叉的。
一般没有背景的选手会更多依附于节目,而有背景的则要么会要求节目更多的资源倾向,要么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自己争取人气。殷怜的节目组一直在压制资本和营销手段,要求选手以自身能力来赢取比赛,这其实是压制了一些选手的优势的。
观众经由官方网站来加入粉丝群,他们即使支持选手,对于节目本身和节目的工作人员也会天然有一定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会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遵守和配合节目的规则,而节目的规则在保护一部分选手利益的同时,也会导致另一部分选手难以扩大利益。
这种时候,要进一步拉拢粉丝,让他们比起节目组来更偏向支持的选手,一些花招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说,制造一些节目组黑幕,又或者竞争对手有背景这样的谣言。
排名十四的这位选手在粉丝群之中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官方聊天群的app完全属于节目组,所以他们好歹没有直接在官方群煽动情绪和传播谣言,一般是会通过官方群把粉丝进一步转移到另一个移动通讯软件的群组之中,然后在群中煽动情绪,传播黑幕或者选手被官方亦或者其它选手针对的谣言。
除此之外,也会在一些不受节目组控制的其它网站的发言版之中散播这种言论。
为什么特意避开了节目组还会知道?
因为粉丝又不全是傻子,自然会有人觉得不对劲,然后到官网上举报。甚至一些其它选手也会在发现类似不利于自己的谣言时,主动搜集截图向节目组举报。
其实不用他们举报,ai对于相关的网络公开信息监控和收集得很全面,只是不与普通的工作人员分享而已。
薛老师可能是节目组聘用的工作人员里对于具体情况最为了解的人。
他在观测的过程之中,可以很确切地发现每个选手的粉丝作风一般与其管理方式是紧密相连的。不能说是选手塑造了粉丝,只能说不同作风的粉丝会自然地向三观一致的选手聚拢,甚至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粉丝和偶像的程序。
传说之中的极端粉丝不是没有,但是数量远远比薛老师预想之中要少太多了。而这明面上的“极端”粉丝,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职粉,而一小部分则是在追星过程之中,经由一系列氛围渲染之后思维越来越极端,情绪越来越狂热的粉丝——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些粉头在刻意培养狂热者,极端情绪。
这一点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以十三号和十四号为例,这两者明显都是又在运营粉丝团体的,但是十三号的作风比较柔和,选手本身也有一定的实力,而十四号在明显打不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粉丝转投对手,就需要对粉丝进行洗脑,给他们灌输类似于“十三号有后台”,“投票有作假”,“节目组在捧一踩一,为了捧十三号故意压制十四号”这样的想法。
这个过程之中,能分辨这些说法真假的人其实不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因为这些人往往之前就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对等而倒戈了。而无法分辨,或者说能够分辨但是对于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容易被周边情绪带动的人,才是煽动的目标,也是剩下5%坚守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