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 664 章 664(1 / 2)

殷怜在孩子们的第一个短剧排演得稍微有点像样的时候,就把录像和《地府改革》正篇以及之后几个短剧的剧本一起发给了李部长。

虽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合作对象都很相信殷怜的能量,觉得她一定能运作好这个剧本和之后拍摄出来的影视剧,但是殷怜本人可不觉得事情可以那样简单。

当然,如果她撒撒娇,让殷淮找找关系,又不惜成本地投入,不一定能拍好一部经典,但一定能运作出人气影视剧。

但殷怜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做的。

她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小姐,只要兜里有钱,就可以随便撒着听响儿。

相反,她穷困过,落魄过,虽然和乡村出身的穷小子是不同意义上的穷困,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她很理解金钱的意义,所以绝对不会去随便地浪费他们。

就算手上有再多闲置的资产,殷怜也会把花费出去的每一分钱利益最大化。在她心里,钱可以被使用,但不可以被浪费。

她不介意花费大价钱培养小米糖他们,但绝对不会花钱把他们捧上与其实力不相配的位置,哪怕他们再讨殷怜的喜欢。

就本质上来说,殷怜的思维很实用主义。

这种情况下,她不可能耗费大力气,甚至动用殷淮的关系只为了运作一部电视剧,哪怕她有这个能力,但是不值得。

但凡回报不能高于付出,那就是不值得的。

所以她选用的是另一个路子。

首先明确一点,目前来说,对殷怜最有用的资本按照重要性来排列,分别是她自己的家世所带来的人脉和影响力,这个目前殷怜还用不太上,但会是她长大后发展自身实力最大的资本。殷怜很珍惜这份资本,并且一直在谨慎且耐心地将之转化成自己的人脉,与父亲的人际圈建立更直接的利益关系和私人感情。

其次则是人才资源。殷怜培养小米糖他们,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手。虽然帮助小米糖他们这件事具有一定的巧合性,但是进而产生自己培养的念头,却是殷怜在发展自己的势力过程中的自然需求。

最后的才是金钱。殷怜现在并不缺乏金钱,事实上缺乏的是将金钱转化成人才和物力的途径。她目前手头上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先进科技,甚至稀有资源,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就仅仅只是一些观赏物而已。因为来源的关系,殷怜对使用这些东西颇有顾忌,只能进行一些不会引人注意的低调操作。

很多时候,她更倾向于多项目的小额投资,而非单笔的大额投资。

因此比起用巨额投资撬动娱乐圈赚取更多金钱,她更愿意用分散的小笔投资投资来为未来铺路。

这三个系列短剧显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首先聘请一些本身并不受人关注的老演员来制作一些剧情优秀的短剧,其中的布景,演员和后期哪怕要求高一些,花费也不会很大。如果精益求精,短剧的总体成本也会比较可观,但是以比较均衡的方式分散到各个项目就会显得很不起眼,并不会引人注目。

这样制作出来的片子,质量会相对优秀,但也有自己的弱点,就是曝光度和宣传效果都会较差,即使制作优秀的情况下,也可能叫好不叫座。

但殷怜现在不差钱,干脆就不指望收益了。她选择了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把这些剧集都作为信息辨别课程的辅助宣传公益片发出去。

编剧要是知道这件事,多半会认为殷怜败家,因为在他看来,撇除纯粹新闻改编的量产短剧不谈,几个比较耗时的故事质量都很高,是具备火爆的资质的。

但殷怜知道这么做值得。如果剧本不好,殷怜也没有底气跟李部长谈。正因为剧本本身拥有价值,殷怜才能将之转化成社会影响力和未来的政治资本。

比起投入大笔资金来获取更高的收益,适当地退一步来积累无形的资本也是另一种策略。